书名:
|
伦理学原理
|
|
作者:
|
唐代兴
著
|
出版信息:
|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8.12
|
开本页数:
|
26cm 
411页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B82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426-6482-2
|
000
|
01465nam0 2200265 450
|
001
|
2059397314
|
005
|
20201212163024.46
|
010
|
|
@a978-7-5426-6482-2@dCNY 89.00
|
100
|
|
@a20181210d2018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310000
|
105
|
|
@ay z 000yy
|
200
|
1
|
@a伦理学原理@f唐代兴著
|
210
|
|
@a上海@c上海三联书店@d2018.12
|
215
|
|
@a411页@d26cm
|
330
|
|
@a伦理学原理,乃人与他者共生的社会生存公理。对此生存公理的探询,需要解决两个认知性的前提条件:一是考察人的存在何以要诉求伦理生存及可能性条件,提炼出人类伦理自然律和人文律;二是探求伦理世界的构成性维度和各具个性的差异性,严格区分道德和美德的依据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审查伦理生成的人性土壤和伦理建构的逻辑起点,检讨前者,揭示“生、利、爱”人性方阵,探求伦理世界生成的原动力机制;审查后者,揭示限度生存的群化博弈机制,探讨伦理世界敞开的认知基石。以此为进路,考察人类“竞-适”生存必然要遵守的伦理原理,即“利益、权利、责任”认知原理、“动机应当、手段正当、结果正义”行为原理和“人道、平等、公正”价值原理。以此三大原理为准则,系统辩证人间社会道德作为和美德诉求之分殊:道德作为必要遵循权责对等原理,根本方法是功利论,具体表述为“合法期待与道德应得”的利己不损他或利己亦利他;美德诉求应该遵循舍利执爱原理,根本方法是道义论,具体表述为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
|
333
|
|
@a一般读者
|
690
|
|
@aB82@v5
|
701
|
0
|
@a唐代兴@4著
|
801
|
0
|
@aCN@bHNYZ@c20201212
|
901
|
|
@a上海三联书店
|
902
|
|
@aRt859-1299
|
905
|
|
@aZUCC@dB82@e223
|
962
|
|
@a6596036
|
997
|
|
@a可供
|
|
|
|
|
伦理学原理/唐代兴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12 |
411页;26cm |
使用对象:一般读者 |
|
ISBN 978-7-5426-6482-2:CNY 89.00 |
伦理学原理,乃人与他者共生的社会生存公理。对此生存公理的探询,需要解决两个认知性的前提条件:一是考察人的存在何以要诉求伦理生存及可能性条件,提炼出人类伦理自然律和人文律;二是探求伦理世界的构成性维度和各具个性的差异性,严格区分道德和美德的依据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审查伦理生成的人性土壤和伦理建构的逻辑起点,检讨前者,揭示“生、利、爱”人性方阵,探求伦理世界生成的原动力机制;审查后者,揭示限度生存的群化博弈机制,探讨伦理世界敞开的认知基石。以此为进路,考察人类“竞-适”生存必然要遵守的伦理原理,即“利益、权利、责任”认知原理、“动机应当、手段正当、结果正义”行为原理和“人道、平等、公正”价值原理。以此三大原理为准则,系统辩证人间社会道德作为和美德诉求之分殊:道德作为必要遵循权责对等原理,根本方法是功利论,具体表述为“合法期待与道德应得”的利己不损他或利己亦利他;美德诉求应该遵循舍利执爱原理,根本方法是道义论,具体表述为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 |
● |
正题名:伦理学原理
索取号:B82/223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721401
|
202721401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B82/223]
|
在馆
|
架位导航
|
2
|
721402
|
202721402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B82/223]
|
在馆
|
架位导航
|
3
|
721403
|
202721403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B82/223]
|
在馆
|
架位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