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698oam2 2200289 450
|
001
|
2174453714
|
005
|
20210517204119.34
|
010
|
|
@a978-7-5680-1865-4@b精装@dCNY 139.00
|
100
|
|
@a20200622d2019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420000
|
105
|
|
@aak az 000yy
|
200
|
1
|
@a《老子》疏论@9《 lao zi》 shu lun@d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Lao Zi@f唐琳著@zeng
|
210
|
|
@a武汉@c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d2019.12
|
215
|
|
@a257页@c图@d24cm
|
225
|
2
|
@a华中人文学术研究文库
|
314
|
|
@a唐琳,女,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致力于宋明理学和易学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朱震的易学视域》。
|
320
|
|
@a有书目(第255-257页)
|
330
|
|
@a本书稿在充分吸取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以《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注》为参照,结合作者对《老子》文本的理解和体会,对《老子》八十一章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疏论。本书在内容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诠释了《老子》各章的中心思想、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其次是对照《老子》的不同版本,作出必要的解读和判定;三是对《老子》中容易产生误读的章节作了深入评析与论证;四是对《老子》中重要的命题作了系统研究和义理阐发。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前言、疏解和附录。前言部分讨论道家的核心范畴、精神特质、《老子》版本及注家;第二部分对《老子》分章疏解和思想论证;附录部分包括:三种不同版本《老子》(王弼本、帛书本、竹简本)和《论语》中的隐者形象。
|
461
|
0
|
@12001 @a华中人文学术研究文库
|
510
|
1
|
@a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Lao Zi@zeng
|
605
|
|
@a道德经@x研究
|
606
|
0
|
@a道家
|
690
|
|
@aB223.15@v5
|
701
|
0
|
@a唐琳@9tang lin@f(1973-)@4著
|
801
|
0
|
@aCN@bHNYZ@c20210504
|
905
|
|
@aZUCC@dB223.15@e30
|
|
|
|
|
《老子》疏论=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Lao Zi/唐琳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12 |
257页:图;24cm.-(华中人文学术研究文库) |
|
|
ISBN 978-7-5680-1865-4(精装):CNY 139.00 |
本书稿在充分吸取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以《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注》为参照,结合作者对《老子》文本的理解和体会,对《老子》八十一章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疏论。本书在内容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诠释了《老子》各章的中心思想、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其次是对照《老子》的不同版本,作出必要的解读和判定;三是对《老子》中容易产生误读的章节作了深入评析与论证;四是对《老子》中重要的命题作了系统研究和义理阐发。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前言、疏解和附录。前言部分讨论道家的核心范畴、精神特质、《老子》版本及注家;第二部分对《老子》分章疏解和思想论证;附录部分包括:三种不同版本《老子》(王弼本、帛书本、竹简本)和《论语》中的隐者形象。 |
● |
正题名:《老子》疏论
索取号:B223.15/30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754147
|
202754147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B223.15/30]
|
在馆
|
架位导航
|
2
|
754148
|
202754148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B223.15/30]
|
在馆
|
架位导航
|
3
|
754149
|
202754149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B223.15/30]
|
在馆
|
架位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