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语言与存在
|
|
作者:
|
王冬菊
著
|
出版信息:
|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0.04
|
开本页数:
|
26cm 
256页
|
丛书名:
|
光明社科文库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I561.072
,
I561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194-5646-7
|
000
|
01340nam0 2200301 450
|
001
|
2030578868
|
005
|
20201212082946.73
|
010
|
|
@a978-7-5194-5646-7@b精装@dCNY 95.00
|
100
|
|
@a20200506d2020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110000
|
105
|
|
@ay z 000yy
|
200
|
1
|
@a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语言与存在@f王冬菊著
|
210
|
|
@a北京@c光明日报出版社@d2020.04
|
215
|
|
@a256页@d26cm
|
225
|
2
|
@a光明社科文库
|
330
|
|
@a在《平凡的华兹华斯》一书中,杰弗里·哈特曼称华兹华斯为英国的海德格尔,《永生的信息》为英语版的《存在与时间》。哈特曼此比的合理性在于:哲学家与诗人都认识到语言表达的不足性,并且发现这种不足性是在文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而并非一种内在、固有的特点。因此,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堕落的神话,被用来比喻语言表达从充分有效性到不足性的转变。不但如此,海德格尔和华兹华斯还分别探讨哲学和诗歌对语言不足性的补偿功能,而堕落-救赎也是华兹华斯的作品中常见的结构模式。本书着重分析华兹华斯如何在《抒情歌谣集》、《序曲》和《远游》三部作品中讨论语言的不足性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
333
|
|
@a诗歌研究者
|
600
|
0
|
@a华兹华斯@c(Wordsworth, William@f1770-1850)@x诗歌研究
|
690
|
|
@aI561.072@v5
|
690
|
|
@aI561@v4
|
701
|
0
|
@a王冬菊@4著
|
801
|
0
|
@aCN@bHNYZ@c20201212
|
901
|
|
@a光明日报出版社
|
902
|
|
@aRt926-1126
|
905
|
|
@aZUCC@dI561@e67
|
962
|
|
@a6944804
|
997
|
|
@a可供
|
|
|
|
|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语言与存在/王冬菊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04 |
256页;26cm.-(光明社科文库) |
使用对象:诗歌研究者 |
|
ISBN 978-7-5194-5646-7(精装):CNY 95.00 |
在《平凡的华兹华斯》一书中,杰弗里·哈特曼称华兹华斯为英国的海德格尔,《永生的信息》为英语版的《存在与时间》。哈特曼此比的合理性在于:哲学家与诗人都认识到语言表达的不足性,并且发现这种不足性是在文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而并非一种内在、固有的特点。因此,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堕落的神话,被用来比喻语言表达从充分有效性到不足性的转变。不但如此,海德格尔和华兹华斯还分别探讨哲学和诗歌对语言不足性的补偿功能,而堕落-救赎也是华兹华斯的作品中常见的结构模式。本书着重分析华兹华斯如何在《抒情歌谣集》、《序曲》和《远游》三部作品中讨论语言的不足性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
● |
正题名: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语言与存在
索取号:I561/67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716853
|
202716853
|
文学书库/
[索取号:I561/67]
|
在馆
|
架位导航
|
2
|
716854
|
202716854
|
文学书库/
[索取号:I561/67]
|
在馆
|
架位导航
|
3
|
716855
|
202716855
|
文学书库/
[索取号:I561/67]
|
在馆
|
架位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