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538nam0 2200277 450
|
001
|
1671140234
|
005
|
20160706173203.90
|
010
|
|
@a978-7-302-35073-6@b/@dCNY68.00
|
099
|
|
@aCAL 012015020560
|
100
|
|
@a20150310d2015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110000
|
105
|
|
@aab z 000yy
|
200
|
1
|
@a1939最后的乡愁@A1939 zui hou de xiang chou@e重走梁思成1939年川康考察路线@f肖伊绯著
|
210
|
|
@a北京@c清华大学出版社@d2015.01
|
215
|
|
@a459页@c图, 地图@d24cm
|
330
|
|
@a本书内容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一行, 于1939—1940年在川、康地区进行古建筑考察, 这是营造学社最后一次野外考察。时值抗战, 其历程艰险、任务艰巨, 考察覆盖四川、重庆两地35个县, 调查古建、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730余处。考察成果丰硕, 却因图文资料留存不多, 久已不为世人所知。作者以刘敦桢《川、康古建调查日记》与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稿本为文本线索, 于2003—2004年只身重探这条考察线路, 拍摄图像万余帧, 搜集到大量的古迹实地勘察资料。幸运的是, 在2005—2008年作者又对部分线路进行了补查, 在四川“512”、“420”巨震之前, 圆满完成了这些野外古迹的全部考察。倾心精选的600余帧珍贵图片, 倾力撰写的20余万字文稿 —— “最后的乡愁”, 在1939年营造学社的艰难跋涉中悄然浮现, 也在作者10年前的艰辛重探中得以再现。
|
517
|
1
|
@a重走梁思成1939年川康考察路线@Achong zou liang si cheng 1939 nian chuan kang kao cha lu xian
|
606
|
0
|
@a建筑美学@Ajian zhu mei xue@x研究
|
606
|
0
|
@a建筑艺术
|
690
|
|
@aTU-80@v5
|
690
|
|
@aTU-8@v4
|
701
|
0
|
@a肖伊绯@Axiao yi fei@4著
|
801
|
0
|
@aCN@bHNYZ@c20160706
|
905
|
|
@aZUCC@dTU-8@e16
|
962
|
|
@a5453286
|
|
|
|
|
1939最后的乡愁:重走梁思成1939年川康考察路线/肖伊绯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01 |
459页:图, 地图;24cm |
|
|
ISBN 978-7-302-35073-6(/):CNY68.00 |
本书内容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一行, 于1939—1940年在川、康地区进行古建筑考察, 这是营造学社最后一次野外考察。时值抗战, 其历程艰险、任务艰巨, 考察覆盖四川、重庆两地35个县, 调查古建、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730余处。考察成果丰硕, 却因图文资料留存不多, 久已不为世人所知。作者以刘敦桢《川、康古建调查日记》与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稿本为文本线索, 于2003—2004年只身重探这条考察线路, 拍摄图像万余帧, 搜集到大量的古迹实地勘察资料。幸运的是, 在2005—2008年作者又对部分线路进行了补查, 在四川“512”、“420”巨震之前, 圆满完成了这些野外古迹的全部考察。倾心精选的600余帧珍贵图片, 倾力撰写的20余万字文稿 —— “最后的乡愁”, 在1939年营造学社的艰难跋涉中悄然浮现, 也在作者10年前的艰辛重探中得以再现。 |
● |
正题名:1939最后的乡愁
索取号:TU-8/16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584840
|
202584840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TU-8/16]
|
在馆
|
架位导航
|
2
|
584841
|
202584841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TU-8/16]
|
在馆
|
架位导航
|
3
|
584842
|
202584842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TU-8/16]
|
在馆
|
架位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