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2202nam0 2200313 450
|
001
|
2235192453
|
005
|
20220313094658.72
|
010
|
|
@a978-7-5207-0379-6@b精装@dCNY 68.00
|
100
|
|
@a20181126d2018 em y0chiy0121 ea
|
101
|
1
|
@achi@ceng
|
102
|
|
@aCN@b110000
|
105
|
|
@ay a 000yy
|
200
|
1
|
@a永不消逝的墨迹@Ayong bu xiao shi de mo ji@e美国曾格案始末@f(美)理查德·克鲁格著@F(Mei)Li Cha De·Ke Lu Ge Zhu@d= Indelible ink@fRichard Kluger@g杨靖, 殷红伶译@zeng
|
210
|
|
@a北京@c东方出版社@d2018.11
|
215
|
|
@a369页@d23cm
|
314
|
|
@a理查德·克鲁格 (Richard Kluger), 生于1934年。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 任《普林斯顿人日报》主席。杨靖, 男, 文学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美国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翻译协会理事,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殷红伶, 女, 语言学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320
|
|
@a有书目 (第363-367页)
|
330
|
|
@a曾格案是美国殖民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众舆论权诉讼案, 也被誉为美国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史诗开篇。1733年, 印刷商人约翰·彼得·曾格发行《纽约周报》, 刊登文章抨击和嘲笑新上任的英国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腐败与傲慢, 整个纽约为之震动。1734年末, 曾格被控煽动诽谤罪入狱, 报纸被当众焚毁。九个月后, 1735年8月4日进行了一场改写历史的审判, 来自费城的辩护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为曾格进行了精彩的辩护。陪审团仅用几分钟即裁定被告无罪, 曾格被当庭释放。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资深媒体人、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克鲁格搜集梳理了大量珍贵的殖民地时期档案资料, 描绘了纽约州强大的政治对手之间的戏剧性冲突, 以及整个诉讼案件的台前幕后与细枝末节, 亦如同一幅丰富而引人入胜的纽约社会政治画卷。这场审判距今虽已两百八十余年, 但并不仅是一桩旧事, 是对今天公共言论自由作为民主基石重要性的有益呼应。
|
333
|
|
@a对近代历史、政治、思想及美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及学生、研究者
|
500
|
10
|
@aIndelible ink : the trials of John Peter Zenger and the Birth of America's free press@mChinese
|
517
|
1
|
@a美国曾格案始末@Amei guo zeng ge an shi mo
|
606
|
0
|
@a言论自由@Ayan lun zi you@x研究@y美国
|
690
|
|
@aD771.209@v5
|
690
|
|
@aD771.2@v4
|
701
|
1
|
@a克鲁格@Ake lu ge@g(Kluger, Richard),@f1934-@4著
|
702
|
0
|
@a杨靖@Ayang jing@4译
|
702
|
0
|
@a殷红伶@Ayin hong ling@4译
|
801
|
0
|
@aCN@bHNYZ@c20181126
|
905
|
|
@aZUCC@dD771.2@e86
|
|
|
|
|
永不消逝的墨迹:美国曾格案始末/(美)理查德·克鲁格著= Indelible ink/Richard Kluger/杨靖, 殷红伶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11 |
369页;23cm |
使用对象:对近代历史、政治、思想及美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及学生、研究者 |
|
ISBN 978-7-5207-0379-6(精装):CNY 68.00 |
曾格案是美国殖民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众舆论权诉讼案, 也被誉为美国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史诗开篇。1733年, 印刷商人约翰·彼得·曾格发行《纽约周报》, 刊登文章抨击和嘲笑新上任的英国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腐败与傲慢, 整个纽约为之震动。1734年末, 曾格被控煽动诽谤罪入狱, 报纸被当众焚毁。九个月后, 1735年8月4日进行了一场改写历史的审判, 来自费城的辩护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为曾格进行了精彩的辩护。陪审团仅用几分钟即裁定被告无罪, 曾格被当庭释放。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资深媒体人、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克鲁格搜集梳理了大量珍贵的殖民地时期档案资料, 描绘了纽约州强大的政治对手之间的戏剧性冲突, 以及整个诉讼案件的台前幕后与细枝末节, 亦如同一幅丰富而引人入胜的纽约社会政治画卷。这场审判距今虽已两百八十余年, 但并不仅是一桩旧事, 是对今天公共言论自由作为民主基石重要性的有益呼应。 |
● |
正题名:永不消逝的墨迹
索取号:D771.2/86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809481
|
202809481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D771.2/86]
|
在馆
|
架位导航
|
2
|
809482
|
202809482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D771.2/86]
|
在馆
|
架位导航
|
3
|
809483
|
202809483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D771.2/86]
|
在馆
|
架位导航
|
4
|
809484
|
202809484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D771.2/86]
|
在馆
|
架位导航
|
5
|
809485
|
202809485
|
文艺社科书库/
[索取号:D771.2/86]
|
在馆
|
架位导航
|